2017-09-06 11:05:16
什么是产品?什么是营销?什么是运营?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,文章分别从三个领域展开解读,一起来看。
经常有读者在留言问我:
什么是产品?什么是营销?什么是运营?
三者的工作范围分别有哪些?重合的部分有哪些?三者之间互相有什么联系?
工作中经常会出现概念不清的情况,各个公司的部门结构不同,职能划分又不一样,共事之间又存在很多的协同和交叉。比如用户画像、数据挖掘、分析、预警、调研、老用户回流、问卷调查、CRM建设、网站搭建等工作,究竟由谁去做?怕是在各个公司的部门分工又不一样。
在概念层面,营销、产品、运营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,也有一大堆的概念,甚至很多的概念共同存在于三个领域中,但因为历史和行业原因,意思又不一样,所以这就是让人懵逼的原因。
在工作范围层面,不必纠结某个工作具体归谁,因为这事老板说了算。我建议大家有一个职业经理人心态:先做好自己的分内事,协同工作时努力帮助别人,对事情的最终结果负责。在任何公司,运营、营销、产品(研发)同时对用户留存、在线人数和收入负责。
说说概念层面的结论:
“产品经理”在各行业里面定义不一样;
“营销”的概念在不同的行业里面范围不同;
“运营”是后面由于精细化分工,细分出来的概念;
简单解释一下
1、传统行业
传统行业的概念比较简单,只有生产和销售。
一个是把东西造出来,一个是把东西卖出去。
造出来的过程中,需要用到原材料,技术,工艺,最后形成一个能够提供价值,满足需求的东西。这个东西我们可以称为产品,比如空调冰箱馒头包子可乐烟酒茶一类的。
生产产品的地方叫做作坊(或者叫工厂),里面有着无数的岗位细分。
卖出去的过程中,需要对产品的品牌定位、销售策略、流通渠道、客户服务、售后保障等一切能够帮助产品“卖出去”的行为负责。
在帮助“卖出去”的这件事上又可以有无数的岗位细分。
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,知识体系的不断建立,各种概念逐渐诞生,大家去看一些2000年以前的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类书籍(恐怕只能在大型图书馆里面找到了),或者MBA的光盘课程(是的存储介质一定要是具备年代感的光盘),就能发现一个词,Product Manager。
这个词的翻译有两种,可以叫品牌经理,可以叫产品经理。大家搜一下“Product Manager”去看看词条的解释,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宝洁公司提出的,里面对于产品经理的定位,让现代人读起来就非常迷惑,完全涵盖从研发到销售的整个商业链,简而言之就是什么都管。从这个定位上来看,就是职业经理人了。宝洁公司有300多个品牌,就有300多个负责把产品“卖得更好”的职业经理人。
2、互联网领域
国内很多互联网的概念都是从国外引用进来的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互联网和传统行业又会互相影响。
“互联网产品经理”这个概念被真正定义,是在苏杰的《人人都是产品经理》。在这本教材中,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涵盖需求分析、用户调研、交互体验,敏感开发、数据分析……它将产品经理定义为“产品研发负责人”。
乔布斯是产品经理、于是国内的大佬们都自称过产品经理,著名的如马化腾、周鸿祎、张小龙等,他们是决定自己的产品真正长什么样子,能够给用户带来什么价值的人。除了负责产品开发外,有些还负责一些营销工作,即把产品“卖出去”。毕竟很多都是老板,市场上的攻城略地自然也是老板说了算。
比如老乔也是营销界奇才,于是很多互联网行业做市场的同学(更多是老板)们也经常以“产品经理”自称。
你看,传统行业(宝洁公司)的产品经理主要负责品牌、市场等。
互联网行业的产品经理大多数是技术出生,负责开发,最典型的如张小龙。
所以大家对于概念就懵逼了,于是就有了产品经理有很多个方向这么一说。
其实在我看来,同时负责产品研发、产品运营、市场营销的就是职业经理人。
3、游戏圈
毕竟饭大官人是这个圈的嘛,当然讲讲我圈的情况。
游戏行业做产品研发的不叫产品经理,更喜欢叫游戏制作人。其实也是决定游戏长什么样子,能够给用户带来什么价值的人。
游戏行业负责把用户拉进来的那一部分人叫市场。
游戏行业负责维系用户留存,让用户付费的那一部分人叫运营。
页游之后,手游圈后来又有了发行的概念,工作性质是商务+市场+运营。
于是,概念就是这样乱了的,科普完毕。希望大家在跨行业交流的时候,理解对方的意思,不至于彼此懵逼,过年回家,我跟祖辈和父辈解释游戏圈的那些事,我就是用的最底下的那一条,把人留住并且让他们花钱的,通俗易懂。
综上,不才谈谈个人理解,尝试梳理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。
营销主要解决用户意愿。
产品主要满足用户需求。
运营主要输出用户价值。
营销发挥到极致会如何
七喜、雪碧、美年达、健力宝、芬达、可口可乐、百事可乐(我一直觉得可乐的配方早就被人破解了)通通都是碳酸糖水,假设把这些糖水用不透明容器装上,有多少人仅凭味道能分得清楚?从产品品质上而言,差异化非常小甚至没有区别,这些糖水就算再卖500年也很难有变化。
然而这些碳酸糖水的市场份额、品牌定位、用户心智、文化属性、甚至售价都有差异,其实比拼的就是营销综合能力。即使是你有了一样的东西,但是消费者也未必认(意愿问题),所以当初如日中天的王老吉强就强在后来分手的加多宝营销团队。
因此,可以得出一个结论,可口可乐的配方现在根本不值钱,因为在大量同质化的产品品质下,营销能力才是竞争胜负手。
营销能够迅速打开局面占据市场,是催化剂,产品质量59分,营销怎么都做不到60分;不及格的产品,只会遭到用户的鄙视,流量越多,就有越多的用户给你负分差评,正如当初游戏行业的《血狮》,但产品质量60分,营销好可以80分,这个就不举例子了,免得口水。
产品发挥到极致会如何
可口可乐的配方在刚刚被发明的那一段时间内是非常值钱的,因为在当时那罐带气泡的糖水没其他厂商造得出来,而消费者就是喜欢,这就是产品的威力所在了。世界上有很多类似的例子,世界上很多的第一个划时代的科学发明往往都是,比如蒸汽机、第一辆汽车、飞机等等。我们经历过的,典型如当初的苹果手机,跟功能机是两个时代的产品。
产品发挥到极致一定是无敌的,更多的发生在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,比如大疆飞行器、阿法狗、暴雪娱乐开发的游戏,好莱坞拍摄的电影,他们堆积了一堆人才外加个别天才做出的东西,拼勤奋根本没有用,天赋是绝对的壁垒。
极致的产品意味着绝对的竞争壁垒,因为实在太好而自带流量(用户口碑传播),运营和营销只需要及格就可以成就商业奇迹。比如暴雪的游戏基本不用营销和运营发力。假设未来科技进步,如果哪个公司发明了传送门(实现了空间位移),即使是在白痴运营和白痴营
QQ:192115360